[魅力北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介

[复制链接]
查看1756 | 回复0 | 2020-3-26 13: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航考研 于 2020-3-26 13:30 编辑

办学理念
【北航办学理念】 尚德务实、求真拓新
“尚德务实、求真拓新”是北航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北航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是学校今后办学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建设北航的共同思想基础。
所谓“尚德”,是指崇尚道德为先,弘扬品行为首,将道德和品行作为立人之本、育人之基。所谓“务实”,是指的讲究实际,不求浮华,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良好的道德品行既是成人成才的基础,又是传道授业的要求。追求品德高尚、人格完善,始终是全体师生共同的愿望和要求。务实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作风。作为工程技术特色突出的大学,我校一直保持注重实践,重视具体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风尚,北航人也一直保持着兢兢业业、实实在在、默默奉献的优秀传统。“尚德务实”,反映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准则。
所谓“求真”,是指追求科学真理,领悟人生真谛,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教学与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孵育真情,培养真才的过程。所谓“拓新”,是指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没有开拓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就不可能进步,也不可能发展。一个人如此,一所高校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我校建校以来一贯崇尚科学、注重学术、追求真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这一传统理应得到传承和发扬。

办学理念主题雕塑《世纪之声》(学院路校区)
办学理念主题雕塑《世纪之声》(沙河校区)
北航校训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是北航师生广泛认同的做人做事的行为和准则。
德才兼备,要求北航人既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才能。德才并育,以德为先,先立德而后树人。北航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知行合一,要求北航人既要仰望星空,追求真理、善于学习,又要脚踏实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代同行。北航传承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一流贡献。
校训主题雕塑《校训树》(学院路校区)
校训主题雕塑《校训树》(沙河校区)
北航校风
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是北航几代人努力培育的结果。
“艰苦朴素”表现为艰苦创业,脚踏实地,朴实无华,扎扎实实,行胜于言;“勤奋好学”表现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热爱科学,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全面发展”表现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知行合一,突出素质,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创新”表现为勇于探索、不断攀登、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止于至善。
校风主题浮雕《我们的传统》
北航校徽
整个标志的外部为内外两层的同心圆形,和谐而自然,象征宇宙的无限深远、时空浑一而又参差多态的多层次结构。其核心图案,昂扬向上的双箭头(飞行器)乃是航空航天器的抽象图形,和展开的书卷、椭圆的卫星轨道以及星座闪烁的太空,共同组成了北航认同的一种精神文化,突出了北航的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特色。
标志中的1952字样,不仅是北航的建校年代,更从特殊的历史角度突出了北航人肩负的历史使命,那是国家的重托和一个千年民族的殷切希望。
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体系:中国书法的文化意蕴,显示了北航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英文校名则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北航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决心。
标志的基础色调为科技蓝,具有开放、严谨、稳重、进取的内涵,呈现出北航文化中独有的志在蓝天、勇于探索的特质,也是北航人倾注特殊感情的一种色彩。
北航校歌
北航校歌主题浮雕《仰望星空》
总理诗作结合优美旋律 深邃意境构筑精神华章
2010年5月,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歌正式确定为《仰望星空》。校歌选择温家宝总理的诗歌作品《仰望星空》为歌词,邀请沈阳音乐学院的艺术家进行音乐创作。校歌的确定标志着北航的精神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北航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歌等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及创新特质。
2009年底,学校第15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要实现这一新的远景发展目标,需要积极、厚重、深远的精神文化做支撑。近年来,我校的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正式确立了北航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成为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理性共识与自觉行为,受到大家的高度认同。校歌作为反映大学人精神风貌和品格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也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6年起,学校在师生和校友中广泛开展了校歌征集活动,涌现了一批词曲佳作,对于增强师生校友的凝聚力、责任感和归属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要点》提出,要将创作确立校歌作为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近年来广大师生、校友的意见,大家提议并希望将温家宝总理2007年9月4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诗歌《仰望星空》作为北航校歌的歌词。因为,北航师生对温总理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戴之情,都铭记着他两次莅校亲切看望和勉励大家的情景:2003年非典时期,总理来到北航,在主楼的教室里对师生提出了“中国要制造自己的大飞机”的殷切期望;2008年12月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总理又一次来到北航图书馆,和同学们亲切座谈,鼓励大家“树立信心”,要依靠知识和科技的力量,勇于承担国家重任。《仰望星空》这首诗,意境阔大而深邃,格调宁静而致远,读起来令人动容、回味无穷,特别是对北航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殊而深刻的意义,将激励北航人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激发北航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为实现空天信融合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仰望星空》谱成曲后,旋律优美感人,节奏流畅明快,深沉大气、使命感强、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实现了音乐艺术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很好地融合了学校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质。在北航校歌的确定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沈阳音乐学院刘辉院长等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杜玉波书记、怀进鹏校长也代表全校师生给温总理写信并附演唱光盘,总理阅知了北航师生确立校歌的夙愿。随后,校歌《仰望星空》在校园中广泛传唱,受到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北航校歌《仰望星空》的确定,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进一步丰富了北航精神文化的新内涵、新境界。
流金岁月
195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学院宣告成立。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的诞生标志着新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一大批胸怀“航空救国、航空报国”理想的志士仁人汇聚京西柏彦庄,完成了为新中国培养红色航空工程师的肇创。值此北航甲子有三诞辰之际,校史馆带您走进北航的建校历程 。

1951年3月,中央对国内大学原有的航空工程系、科作了初步调整: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云南大学航空系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原中央工业专科学校航空科和华北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
1951年12月10日,周恩来总理召集会议讨论航空工业由修理过渡到制造的方案,李富春副总理提出“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周恩来总理表示同意,指示“按照你们提的意见办”。
1952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要办专门的航空大学的指示及中央军委作出的《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议案》中筹建航空学院的决定,中央教育部又制定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对航空院系作了进一步的调整。
1952年6月12日,重工业部、教育部决定,并经国家财经委员会批准及中央军委同意,正式筹建北京航空工业学院。
1952年10月24日,教育部签发关于成立北京航空工业学院(成立后正式名称为北京航空学院,简称北航)的批文。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于1952年10月24日签署关于《正式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并由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直接领导的决定》,资料来源/北航校史馆
1952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航空系合并的基础上,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正式成立。
1952年10月25日,在北京工业学院礼堂(原中法大学礼堂)隆重举行了北京航空学院成立大会。成立大会上宣读了教育部的任命:杨待甫为副院长兼教务长,王俊奎、屠守锷为副教务长,沈元为副院长兼研究部主任,宗凤鸣为政治辅导处主任。
↑中法大学礼堂原貌
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标志着北航从单一工科发展成为工理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后,面对沉痛的亡国教训,国人逐步认识到航空科技的重要性,“航空救国”的理念由此而生。
怀着这样的理念,许多爱国青年远涉重洋,赴欧、美学习航空知识,回国后克服重重困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创办航空系科,努力培养中国的航空科技人才。同样的理念,又吸引了更多有志者积极报考,钻研学习。这些航空前辈不仅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也为建国后发展航空工业和航空高等教育事业打下了根基。

  
↑1985年6月,组建北航的原八院校航空系科领队合影。从左至右:厦门大学林士谔、中央工专张锡圣、华北大学工学院王俊奎、清华大学沈元、云南大学王绍曾、西北工学院吴云书、四川大学赵世诚(时四川大学航空系领队为饶国璋,因饶已去世,由赵世诚代表该校)、北洋大学王洪星。
清华大学沈元
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学家和航空教育家沈元早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学习航空,但在入学后的第二年“七七事变”爆发。国难当前,沈元和清华的老师、同学在艰苦的环境下先后在长沙、昆明研究、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任清华航空系助教。1943年,沈元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提供的奖学金,被推荐到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航空系当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并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毅然回国任教,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科学和教育事业。
华北大学工学院王俊奎
固体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王俊奎,青年时看到日本飞机经常在北平繁华地区低空飞行,挑衅、示威,深感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之痛苦和屈辱,下定决心赴美国学习航空。他先后在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工程学家”冯•卡门和世界著名力学家铁木辛柯门下受教。1947年太平洋恢复通航后,王俊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美国的高级职位、优厚待遇和科研条件,返回祖国。
厦门大学林士谔
自动控制学家林士谔1935年9月进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研究院学习,师从世界著名科学家、陀螺仪表专家德雷珀博士,入学后翌年即获硕士学位,1939年6月又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飞机自动控制理论》中提出的高阶方程劈因解根法令导师都为之震惊,这即是后来被国际数学界以他名字命名的“林士谔法”。在异国的学业一完成,林士谔立刻返回祖国,投身航空教育事业。
北洋大学王洪星
机械学专家王洪星1936年考入位于天津的北洋工学院航空系,翌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争中,王洪星随校远赴西安继续学业,1940年毕业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数年后赴美进修实习,在那里,他学习到了美国的先进航空技术。回国后,王洪星去到母校北航大学机械系任教,新中国成立后,王洪星展开了为祖国航空教育事业服务的新篇章。
云南大学王绍曾
航空教育家王绍曾早年留学法国,每当看见法国飞机在空中翱翔,他就想起在国内亲眼目睹日本侵略军飞机飞临北京上空的情景。于是,他断然放弃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机会,转而进入法国国立高等航空学校攻读航空工程,并写下了“研习物理本夙志,为报奇辱改航工,他日应得偿宏愿,冲天铁翼啸东京”的诗句。作为该校惟一的中国学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航空工程师学位和洛氏(ROCHE)奖金,受聘于法国席格玛(SIGMA)航空发动机工厂任设计工程师。当欧亚间交通一恢复,他就立刻辞去条件优渥的工作,回到祖国,投身抗日的大后方。
西北工学院吴云书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吴云书1942年从西北工学院航空系毕业以后,于1945年赴美国进修学习,1947年回国在母校西北工学院任教。1952年,吴云书参加了创建北京航空学院的工作。1954年,吴云书受组织安排筹建航空冶金专业,在一无学生、二无教师的条件下,吴云书和同事们不仅将系建了起来,还在1957年培养出了第一批研究生毕业生,他们中的有的成了航空冶金专业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有的后来还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川大学饶国璋
热加工工艺专家饶国璋留法八年,历尽贫困艰辛,先后就学于法国汪朵孟公学、巴黎百科工艺学院和巴黎大学,后又在五六家飞机制造工厂里做工,参加了多种产品的设计定型、工艺制造和具体生产实践。从空气动力学、飞机设计、飞机制造到发动机工艺以及铸、锻、焊、热处理等生产技术,他都潜心研究、深入实践。最终带着当时法国甚至全欧洲最新的航空科学技术和汽车制造技术,回到了祖国。他设计和制造的中国第一架飞行教练机“成功第一号”,开创了中国飞机制造工业的新篇章。
中央工专张锡圣
在火箭发动机高频振荡燃烧理论和流体润滑理论方面深有研究的张锡圣教授,曾经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在航空委员会机械处和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从事一线技术工作,后又赴美国丹佛航空学校及航空工厂进修和实习,1947年回国后先后在贵阳高等工业学校及中央工业专科学校任教。1952年,北京航空学院建立以后,张锡圣参与筹建了航空发动机系,并先后在该系及全院担任管理职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
还有很多很多的北航创业者,他们在学成之后,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选择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只为实现自己“航空救国、航空报国”的理想,也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创业者之歌!
校长寄语
引领发展   创造未来
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是一所肩负神圣使命、承载宏伟愿景的大学,学校的理想和抱负、传承和发展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紧密相系。  
1952年10月,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八所中国著名高校的航空院系合并组建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66年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现在的北航,拥有学院路和沙河两个校区,30000余名在校学生以及近4000名教职员工。学校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确立了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远景目标,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A类)。
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要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要为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历史性的贡献。学校坚持全球视野,坚定特色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加快建设引领发展和创造未来的世界一流大学,在传承人类文明中彰显价值,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北航路径。
学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的育人理念,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在创造知识中培育人才,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和国家建设发展培养了一批领军人物和奠基人才,一批批各领域杰出人才、行业精英从这里走出,将北航的精神火种播撒到世界各地。2017年,北航迎来了建校以来最大的人才培养改革,按照“学生为本、通识为基、融合一体、创新开放”的理念,成立覆盖一、二年级的“北航学院”,实施完全大类招生,强化通识教育,实行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整合全校教育资源,统筹书院建设,着力培养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领导人才。北航吸引了中国最优秀的学子就读,每年全国高考有将近1000万考生,平均排名前千分之三的考生才能考到北航。
学校始终坚持学术至上,形成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的科研基础和创新力。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航14个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在2017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北航的航空航天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二、中国第一。学校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中国高校前列,研制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多项空白,近13年来共获得1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得国家高等级科技奖励的纪录,被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学校不断强化基础前沿研究,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多项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在仿生界面、热电材料、量子测量等领域初步实现了引领科学前沿。现在的北航,平均每月有一项重要学术发现,每两个月有一项重大科研成果产生。
面向交叉前沿科学研究,学校着力推进优势工程科学与生命科学、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做出了拓展医工交叉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高起点建设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汇聚了以Alan J.Heeger教授、Albert Fert教授、Thomas C. Südhof教授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全球顶尖人才,打造“中国医工硅谷”,形成辐射京津冀、影响全球的世界级生命科学、医学与工程科学交叉融合的创新平台。2018年5月,刘红教授主持的历时370天的 “月宫365”实验圆满成功,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标志着我国此项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学校立足人才强校,着力打造一支高端引领、储备厚实、整体卓越的世界一流师资队伍。建校之初,学校就汇聚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化学术背景、代表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他们中的佼佼者毕业于MIT、加州理工、帝国理工、斯坦福、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可谓精英荟萃、群星闪耀。近年来,北航坚持高端引领,以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为载体,探索实施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的国际化人才汇聚与支持模式,汇聚了8位美国工程院、欧洲科学院、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等著名院士;新增院士9位,30余位教授入选长江学者、杰青等各类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以国际青年学者唯实论坛为窗口,吸引一大批毕业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一流大学的优秀青年才俊加盟北航。
学校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通过实施“UPS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先后与国外近200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创设了“中德软件联合研究所”、“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获批设立“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2017年,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顶尖高校共同建设“北航北斗丝路学院”,开启北斗导航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新起点。
北航,一所有担当、有梦想、有情怀的大学。在这里中西文化汇通,科技与艺术交织,传承与创新共融,激情与灵感碰撞,在这里每一个舞台都可以绽放梦想,每一条道路都能够通向远方。六十余载办学薪火相传、硕果累累,这所中国年轻的重点高校——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校长:徐惠彬
2018年9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2

主题

252

帖子

447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