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作科研不如本科生“不足为奇”

[复制链接]
查看542 | 回复0 | 2021-5-4 09: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网上一篇关于“华中科大本科生带博士硕士作科研”的报道爆红网络,年仅22岁的大四男生张哲野,一年之内在《Nature》(《自然》)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道》)和美国化学学会旗下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应用材料与表面》)上各发表论文一篇,同时还申请了8项国家专利。光明日报以一篇名为《本科生缘何成“研霸”》的报道,分析了张哲野迅速“成长”的缘由,一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二是源于拔尖创新平台的培养。

  其实类似的“研霸”,之前媒体也有报道,如中南大学本科生刘路“破解世界性数学难题”,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罗锐邦和金鑫在《Nature》(《自然》)旗下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科技》)发表论文。

  本科生成“研霸”,带博士硕士作科研,如果作为个案,不足为奇。然而,其对“闻道有先后”的颠覆,值得关注与探讨。在笔者看来,这种反常现象背后,除了报道所披露的两点外,至少还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高校的科学研究对真正有科学天赋的本科生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导致他们要么不愿意继续读研深造,要么流向了比本校更有吸引力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正因为如此,总体来看,在一所高水平大学,其本科生的先天素质要好于研究生。而做学术是“立言”,“立言要靠天赋,只能能者为之”,从根本上讲,同一所高校的本科生作科研不会输给研究生。

  第二,一些高校本科教育缩水,甚至严重缺失,导致读和不读没有本质差别。作研究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研究生比本科生先“闻道”,理论上应该比本科生有优势,事实上却并不一定如此,而且即使有一定优势,也很容易被“有志”的本科生赶上。出现这一现象,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研究生缺乏正规系统的大学教育,他们的本科教育接受的主要是针对考研的应试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讲,他们只接受过考研培训。其次,在当前中国一些高校的学习风气下,整个大学期间不学与学的差别,如果用时间折算,充其量是一年,这种差别很容易弥补。

  第三,作科研,除了天赋、基础外,兴趣、激情、斗志等因素更加重要。在这些方面,研究生更不如本科生。当前,高校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许多研究生的兴趣和志向不在科研,要唤起他们的激情和斗志困难。更何况,在目前靠考试驱动学习的教育体制下,学习的经历越长,经历的考试、特别是竞争激烈的考试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和斗志被榨干得越彻底。一些研究生经历了相当于第二次“高考”的考研,常常把读研期当作“休养”期。

  我们在津津乐道个别本科生成“研霸”的同时,有必要要警惕和反思这种个案的普遍化。当本科生比研究生更多或更易成“研霸”时,恰恰说明我们的本科教育可能存在严重问题,特别其是没有奠定研究生本应具备的相对优势。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现象也说明科学研究是一个“英雄出少年”的行当。因此,培养科研人才,也得从“娃娃”抓起。(文双春 作者系湖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