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院系概况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成立于2006年,前身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56年,是建国后首批设立的三所哲学院系之一,也是国内首批培养文科博士的哲学院系。现设哲学系、宗教学系、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艺术哲学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9个二级学科,2022年新增“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已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合理、科研特色明显、师资力量雄厚的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汇通中西,扎根学术,守护思想,引领时代,传承薪火,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 (2)学科优势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为国家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哲学学科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和中国哲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与北京大学并列哲学类“A+学科”, 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一流学科”,2018年入选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2019 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2年QS国际学科排名,复旦哲学排名全球第42位。此外,学院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3)培养特色 哲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中强调“以学术促培养”,注重专业基础和跨学科培养。实行研究生双导师制(正副导师),严格把关课程、开题、中期、预答辩等各个培养环节;强调学风和学术规范;强调课程的体系性、梯次性和模块化,纵向贯通硕博,横向跨二级学科,开设部分针对学位论文的独立课程;开设海外学者密集课程;鼓励学生申请和参与科研项目、参与科研团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论坛。设有国际化特色的 “中国哲学与文化”和“中国宗教”英文硕士项目。
哲学学院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注重专业性跨学科培养,具体举措包括:保持和扩充跨二级学科的通选类基础课;加强和优化学位专业课;精简和整合专业选修课。部分硕士课程与本科的研讨课贯通合并,部分博士课程与硕士课程贯通合并;设置与专业研究方向相匹配的模块化研究生课程;开设部分博士独立课程。此外,探索国际合作教学模式,制度性地确立国外著名学者密集课程系列,每年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开设3门以上优质课程。
(4)学术名师 复旦哲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69人,其中文科资深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6人、青年长江学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获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曙光学者等省部级人才荣誉58人次。 刘放桐、吴晓明、邹诗鹏、孙向晨教授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成员和召集人、教育部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5)国际合作 哲学学院高度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及国际合作,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哲学系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努力为学生的交流访问创造条件。学院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美国乔治城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海外知名大学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关系,平均每年有近20名研究生出访交流。
(6)研究生科研成果 哲学学院研究生近年来积极参与学院各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知名核心期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积极参与如世界哲学大会、法国哲学年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做相应学术报告。 (7)硕博发展 哲学学院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去向方面,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约35%-45%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国内高校如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等,海外高校如德国图宾根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选择直接就业的同学中,国有企业约占25%、中小企业约占17%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约占14%。 博士研究生毕业去向主要为高校科研机构就职(含博士后研究),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约占毕业生总数83%-89%。另有10%左右的同学选择各级党校、社科院、部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