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信息] 2024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学位)招生目录

[复制链接]
查看65 | 回复0 | 2024-1-29 11: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物技术与工程基本信息
专业

086001


专业名称

生物技术与工程


学制

3年


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学院名称

106 高等研究院


招生人数

17


联系人

范老师


联系电话

0755-26530265


电子信箱

fanyt@szu.edu.cn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00
不区分方向
李猛,张锐,江山,潘科,许杉杉,李文金,黄思雅,毛石清,刘杨,张新旭,张翠景,吴清平,谢意珍,冯广达,胡惠萍,张菊梅,丁郁,谢新强,朱红惠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具有系统扎实的生物技术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具备较强的自学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具有从事开发研究、工艺设计、检测分析、技术监督、生产管理等工作的能力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具备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导师队伍
该专业现有相关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7人。高研院现有生物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6人。所有导师拥有博士学位,所有导师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共主持国家级项目或课题38项,其中杰青1项,联合基金1项,优青1项,海外优青1项,重大研究计划子课题1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41项,市厅级项目34项,横向项目18项。项目总经费逾1.3亿。生物团队于2021年发表Nature文章2篇。获得奖项包括第六届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21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和2021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李猛,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长,国家重大工程入选者,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学和古菌生物学研究,在Nature、Nat Microbiol、Nat Commun、Microbiome、ISME J、mBio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2020年第六届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科技奖,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目前担任Microbiome、Environmental Microbiome、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期刊副主编,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mLife等期刊编委。

张锐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从事海洋病毒生态学研究;发表文章170余篇。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2019年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成员。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点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863课题1项。《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

江山,博士,现任高等研究院副教授。2004年获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CD4+T细胞分化调节机制的研究。主要关注microRNA对于CD4+T细胞活化及分化的调节,发现miR-17-92家族能够促进CD4+T细胞抗小鼠黑色素瘤的免疫应答,其中miR-19b,miR-17是促进细胞活化,减少细胞凋亡,支持IFN-r分泌,抑制iTreg细胞分化的重要调控因子 (Blood. 2011; 118(20):5487-5497.)。
在寻找miR-17-92作用靶基因的过程中,甲基化DNA结合蛋白MeCP2分子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此之前,MeCP2在CD4+T细胞中的功能未知。我们的工作发现MeCP2是促进Th1,Th17分化的重要调节分子,主要通过调节miR-124的表达影响SOCS5的蛋白质水平,最终调控STAT1/STAT3的磷酸化从而达到调节Th1、Th17分化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在炎症情况下MeCP2是维持foxp3在nTreg中稳定表达的重要因子(Sci Signal. 2014 Mar 11;7 (316):ra25.)。
目前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基于CAR-T细胞过继性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
2.肿瘤环境中的microRNAs介导的T细胞功能抑制机制研究。
3.寻找调控记忆性T细胞形成的重要microRNAs。

潘科博士,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南山区领航人才,深圳大学优秀本科教师,深圳大学新锐研究生导师。潘科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长期从事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近5年来主要围绕我国近海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综合野外调查、模拟实验与数学模型等技术方法,研究污染物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生物累积过程和生态毒理效应。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Aquatic Toxicology,生态毒理学报等国内外主流海洋科学与环境科学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报告;任环境科学SCI期刊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编委。主持国家和省市多项科研项目。

李文金 研究员,2012获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加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被聘为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曾先后在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和海德堡理论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近三年。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系统和机械化学系统的理论计算研究和方法开发,以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应用。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在JACS、JCTC、PCCP、JCP和JPCA等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近40篇。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广东省面上项目两项和深圳市项目一项。获深圳市海外高层次C类人才。指导(过)博士后6名和研究生2名。

黄思雅博士,研究员,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博士学位(师从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潘伟教授); 随后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德州超导中心(University of Houston & TcSU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著名材料科学家任志锋教授)。2020年加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PI。主要从事功能软材料、智能响应功能材料、仿生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合成,以及在智能可穿戴传感、软体机器人和类器官芯片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Adv. Sci., Adv. Funct. Mater., Nano Lett., Nano Energy, Small, Mater. Today. Phys.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另有多项专利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担任Sensors, Crystals,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特刊客座编辑,及Adv. Funct. Mater., Small, Materials Today Physics等多个期刊审稿人。

毛石清(研究员)2014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2014年到2020年于剑桥大学肿瘤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 年加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近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 Stem Cell,Stem Cell Research ,Nature Structure Molecular Biology,Biochemistry发表学术论文各1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Cell, Nature Genetics, Molecular Cell, Cell repor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主要围绕DNA甲基化,羟甲基化在哺乳动物早期发育及其在肿瘤疾病基因组中的机制和功能进行探索。

刘杨,博士,特聘教授,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获得者。2016年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获博士学位。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2023年入选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ature》《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SME Journal》《Microbiome》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兴趣:古菌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

张新旭, 博士、研究员、助理教授。研究兴趣:1.海洋微生物生态学;2.微生物宏基因组学;
3.水产微生物与免疫。教育背景:2010.09-2016.03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物学;2014.03-2014.09 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研究,微生物学;2006.09-2010.06 南京农业大学学士,生物技术。科研项目:1.深渊海沟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的生态分布特点及其碳氮代谢机制研究—以雅浦海沟为例. 2020.01-202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主持. 79万元。
2.拟穴青蟹血淋巴共生微生物菌群的代谢功能多样性研究. 2018.01-2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25万元。3.拟穴青蟹的微生物组及血淋巴微生物的代谢潜能研究. 2017.01-2018.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等资助.主持. 5万元。4.虾蟹血淋巴中的抗菌肽与其共生菌群的互作机制研究. 2020.05-2023.05.深圳市基础研究面上项目.主持. 30万元。5.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体内微生物组参与宿主类胡萝卜素积累的机制研究. 2019.03-2021.03.深圳市基础研究自由探索项目.主持. 30万元。

张翠景(助理教授):2017年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微生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组学方面的研究,已在Nature、The ISME Journal、Microbiom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2022年在《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阐明了古菌利用烷基烃产甲烷的代谢新机制,提出第5条烷基营养型的产甲烷代谢途径。2020年获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人才称号。

课程设置
生物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生命科学前沿、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高级水生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高级生理学、重大疾病的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必修课和选修课。

高等研究院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特色
    注重基础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尤其是生物技术与工程相关基础的理论与实验的基础,同时了解生物技术与工程前沿研究动态,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重视实验技能:强调学生要进行充分的实验训练,在学习过程中跟随导师进行系统科研训练,掌握生物技术与工程研究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所有导师均是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利用科研项目让学生了解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拓展学科视野:强调多学科交叉,重视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生物技术与工程研究的过程和原理,提引导学生形成与企业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就业的需要。

报考要求
欢迎具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学、农学、化学或计算机背景的考生。除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外,其他考生须在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