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信息] 2024化学(学术学位)招生目录

[复制链接]
查看373 | 回复0 | 2024-1-29 12: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深大考研 于 2024-1-29 13:05 编辑

化学基本信息
专业

070300


专业名称

化学


学制

3年


学位类型

学术学位

学院名称

106 高等研究院


招生人数

12


联系人

范老师


联系电话

0755-26530265


电子信箱

fanyt@szu.edu.cn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00
不区分方向
许杉杉,李昇隆,赵伟,熊海,李秀婷,李正,黄思雅,赵若,王政,秦磊,韦阳

专业介绍
070300化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070300
专业名称:化学
学制: 三年
所授学位:理学硕士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结合深圳市战略新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规划,加强在本专业和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具备产学研项目研发的基本能力。

二、培养方向
(1)有机合成化学
主要包括:有机催化;绿色有机合成;有机光电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生物医用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应用生物化学
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类)与有机小分子(有机挥发物)快速灵敏识别的新型即时诊断光电传感工具,以实现“让样品应答”的生物标记物分析;荧光探针在金属离子检测和生物标志物响应与应用,非天然核酸的碱基修饰与功能团化,DNA与微孔材料或金属纳米框架材料之间的界面性能研究等。
(3)功能高分子化学
主要包括:功能高分子界面材料、水处理膜材料与膜过程、膜分离技术、功能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筑材料表面微纳结构、特殊力学响应结构及药物控释体系,并利用流变、差热、散射等技术揭示结构与性能关系
(4)材料化学
主要包括:以理论与计算化学为手段探究金属有机化学和电催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和进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红外探测器的多尺度模拟和理性设计等;能源化学、电催化和清洁能源化学领域;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高比能锂金属负极的研发;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优化及储能机制研究;电池界面修饰层的结构演变过程探究;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制备与应用探究;开发高性能储能材料,重点发展锂/钠/钾离子电池材料的制备与工业化研究、燃料电池催化剂的设计合成研究、电催化水分解的材料合成研究、以及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催化材料与转化机制研究等;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

三、导师队伍
本学科导师共有11人,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7人。师资力量强,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础研究、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等项目。主要导师介绍如下:

许杉杉副教授:化学博士,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擅长构筑材料表面微纳结构、特殊力学响应结构及药物控释体系,并利用流变、差热、散射等技术揭示结构与性能关系,有超过 15 年高性能植入型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及性能评价经验。2004 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9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至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访问学者。2016 年 6月至今,担任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2019 年至今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工学院兼职副教授。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面上项目及创新计划基础项目及各类横向课题,累计科研经费达 637 万元。曾获得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奖 C 类、南山区 C 类领航人才、2017 中国·南京新材料创客大赛三等奖等多个荣誉奖项。目前已发表SCI论文33篇(IF>5.0共22篇),其中通讯/第一作者SCI论文2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40 余项,已授权 62 个,授权专利中 24 个进入产业化。

李昇隆副教授:深圳大学首届长聘教师,光学工程微纳米国际研究生博导,广东省优粤卡B级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C类,南山领航人才,新锐研究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所(院长奖毕业生),2009~2012年台湾大学化学所博士后研究员,2012~2015年比利时鲁汶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玛莉居礼奖学金),2015~2017台湾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学者,2017~2020年加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2021年起为长聘教师,曾主持国家面上、省面上与市面上,台湾科技部研究计划等,研究方向为:超分子化学、能源材料、显微技术与纳米科技等,专利2项,发表SCI著作70余篇,包含知名期刊JACS, Angew Chem, ACS Nano, AEM, Nano energy, Small, Small methods, Small structures与Nanoscale等,曾受科学中国人、RSC杂志介绍。

赵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物理化学博士,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于2013年在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获得了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在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一年,之后又于2015年至2018年期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7月,加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并于2022年升为终身副教授。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能源化学、电催化和清洁能源化学领域。自2018年7月开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以来,在JACS、JACS, ACS Catalysis, Green Chemistry等期刊上以通讯作者身份已发表了22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论文累计引用超过1500次,H-index=26。


熊海助理教授:研究员、生物有机化学博士,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荧光探针在金属离子检测和生物标志物响应与应用,非天然核酸的碱基修饰与功能团化,DNA与微孔材料或金属纳米框架材料之间的界面性能研究等。以一作或独立通讯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Small, Chem. Eng. J, ACS Sensors, Anal. Chim. Acta.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

李秀婷研究员: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四川大学学士、硕士,牛津大学博士、博士后,牛津大学Hertford College高级学者。入选欧洲化学会Chemistry-an European Journal 2022 Young Chemists,入选2022年中国科协CAST-科创中国青年创业榜单。主要研究兴趣是从宏观到微观,多尺度深入理解纳米材料的基础电化学行为、电催化行为,进而指导其在传感、电池、光电器件等中的应用。研究领域涉及电分析化学、单体电化学、纳米材料电化学等。主要研究方向是以纳米电化学技术研究前沿新能源材料的纳米本征态性质,针对如何准确获取纳米材料单体的本征构效关系这一关键科学问题,1)提出用于表征单一结构纳米材料内部组成、表面配体、相稳定性等关键本体性质的电化学新策略;2)通过探索金属/碳异质结构的微观电化学过程,揭示纳米单体最本征态的催化机理和动力学行为;3)发展用于探索化学复合结构纳米材料电催化过程的研究方法,实现其应用性能的提升。目前已经在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J. Mater. Chem. A、J. Phys. Chem. Lett.、ACS Sens.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8篇。研究成果受到Chemistry Views, Oxford Chemistry等媒体平台报道。

李正助理教授:研究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深圳大学“荔园优青”,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化学博士学位,2017-2020年分别在伊利诺伊大学、北卡教堂山分校、北卡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课题组研究旨在开发基于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类)与有机小分子(有机挥发物)快速灵敏识别的新型即时诊断光电传感工具,以实现“让样品应答”的生物标记物分析。发展了一系列便携式且可实时传输的生物化学传感器件,以促进对多种关键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与后续药物跟进治疗。整合多学科发展各类传感与检测方法,包括便携式的光电传感器、分子诊断学、芯片实验室、微流控以及具有等离子共振性质的纳米材料。研究成果已在深圳当地医院实现初步应用与推广。近五年在Angew. Chem. Int. Ed., Nat. Plants, Matter, Chem. Rev., Acc. Chem. Res., Anal. Chem.等学术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0余篇,他引1800余次,H-index=20,其中入选ESI高被引论文4篇,编写专著或章节4部。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请美国专利4项,授权3 项,专利转化1项。

黄思雅博士,研究员,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博士学位(师从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潘伟教授); 随后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德州超导中心(University of Houston & TcSU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著名材料科学家任志锋教授)。2020年加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PI。主要从事功能软材料、智能响应功能材料、仿生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合成,以及在智能可穿戴传感、软体机器人和类器官芯片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Adv. Sci., Adv. Funct. Mater., Nano Lett., Nano Energy, Small, Mater. Today. Phys.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另有多项专利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担任Sensors, Crystals,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特刊客座编辑,及Adv. Funct. Mater., Small, Materials Today Physics等多个期刊审稿人。

赵若助理教授:研究员、深圳大学助理教授,硕导,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位C(档)。2019年6月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下,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身份赴京都大学访学一年。2019年7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先后任职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助理教授。2022年10月,加入深圳大学,任职助理教授(副研究员),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开展相应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能源存储与转化两方面:材料方面涉MOF及其衍生材料、复合聚合物材料,应用方面涉及固态电解质及电催化。于Angew. Chem. Int. Ed.、ACS Energy Lett.、Energy Environ. Sci.、Joule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在MOF相关材料制备、高性能固态电解质研发上取得了系列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以及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参与深圳市微纳多孔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等。

王政助理教授:研究员、深圳大学助理教授,硕导,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C类)、云南省兴滇英才C类。2013年7月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学位,期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交流一学期,2013年9月进入香港科技大学跟随林振阳教授研究金属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并于2017年11月获博士学位。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跟随杨世和教授从事关于太阳能电池和电催化反应的博士后研究。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香港科技大学跟随Francesco Ciucci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理论指导实验设计合成了性能极高的质子陶瓷燃料电池阴极材料,并且该方法具有非常高的普适性,可拓展至其他阴极材料,该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atalysis,并被Nature Reviews Materials、AAAS旗下的EurekAlert香港科技大学等争相报道。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昆明物理所从事红外探测器方面的理论研究,负责昆明物理所的半导体器件相关的理论计算与模拟工作。2023年4月,加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任独立PI。课题组致力于以理论与计算化学为手段探究金属有机化学和电催化反应(析氧反应、析氢反应、氧气还原反应和有机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和进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红外探测器的多尺度模拟和理性设计等。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作为唯一的理论计算人员参与多项国防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atalysi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ell Report Physical 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被引用近2000次。

秦磊助理教授:研究员。2010年和2013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8年于清华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获工学双博士学位;2018-2022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4月加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
近年来主要围绕先进纳米材料和清洁能源开展研究工作,在纳米材料、多孔材料和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能源转化与存储领域,特别是碱金属空气电池、锂/钠/钾离子电池等方向取得了显著成就。迄今以第一/通讯(共同)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3),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 ACS Energy Letters, Nano Energy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篇。(课题组主页:http://ias.szu.edu.cn/info/1046/3647.htm

四、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设置:量子化学、化学软件及应用、应用电化学、高等物理化学、高等生物化学、纳米材料学、材料合成化学、专业英语等。

五、奖助体系
奖助学金主要包括:1、由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构成的学校奖励体系;2、“鹏程奖学金”、“腾讯创始人创新奖学金、院长奖教奖学金”社会奖学金构成的社会奖学金;3、国家奖学金;4、另外每位研究生还可获得导师设立的助教金。按照我校奖助政策体系,以全日制学习方式的非定向硕士研究生一年获得的奖助学金均不少于0.8万元,表现优异的将不少于6万元,如累计学校现有国家助学金、荔研优学奖学金、社会(企业)奖学金等,一年所获奖助学金可超过10万元

报考要求
本专业仅接推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