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信息] 2024人工智能(城市)招生目录

[复制链接]
查看342 | 回复0 | 2024-1-29 13: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深大考研 于 2024-1-29 13:43 编辑

人工智能(城市)基本信息专业

085410

专业名称

人工智能(城市)


学制

3年


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学院名称

111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招生人数

10


联系人

陆老师


联系电话

26536246


电子信箱

minlu@szu.edu.cn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51
建筑计算性设计
孟建民,范悦,付本臣,齐奕
52
智慧规划
吴志强,杨晓春,辜智慧,李云,张艳,洪武扬,张立,甘欣悦
53
空间智能与城市治理
李清泉,郭仁忠,乐阳,张德津,涂伟,王伟玺,赵志刚,汪驰升,张星,胡忠文,李晓明,夏吉喆,陆旻,石铁柱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本方向学位点定位于“城市智能”的交叉学科方向,立足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需求,培养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及建筑、城市规划方向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能够从事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地理空间信息相关的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本方向涉及到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与所属建筑与城市规划中建筑、城市规划等专业领域结合紧密。

一、专业背景

本专业依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融合测绘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城市科学和建筑设计,具备雄厚多学科交叉基础。本专业依托粤港澳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广东省城市空间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及创新中心、深圳市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建成环境优化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城市设计研创中心、环境建筑再生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覆盖学院下设各个一级和二级学科,有利于从事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科研和设计成果,科研经费超1亿元,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项。
在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围绕计算性设计,在生成设计、智慧规划、以及大数据支持的景观空间分析领域,开展了诸多前沿性探索,已初步建成面向AI,以计算性设计基础理论、人机交互技术为支持的建筑、规划、景观三位一体的计算性设计研究平台。现已获得数十项国际国内顶级设计创作奖项;同时,结合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智慧城市等方向,研究团队加强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交叉互融,具有良好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基础。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定位于“城市智能”,培养掌握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理论、技术与方法,同时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地理空间信息等技术应用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空间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熟练阅读英文文献,了解该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开展实务研发、技术交流的能力,能够承担该领域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向

本方向将主要设置以下三个研究内容:

1)建筑计算性设计
主要包括: 1)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性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2)类型建筑的生成式设计方法与技术,设计自动化流程;3)环境模拟多目标寻优及自动优化方法;4)面向智能建造的人机交互技术、机器人建造技术、虚拟仿真技术。
2)智慧规划
主要包括:1)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世界城市案例并自动解析城市空间发展和形态演化基本规律; 2)寻求对城市发展动力、区域影响因素、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特征、产业发展趋势、既有土地利用格局、综合交通体系、城市形态要素以及政府管控机制等复杂系统综合分析的智能化解决方案;3)探索人工智能系统解析和预测城乡空间发展趋势并支持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技术方法。
3)空间智能与城市治理
主要包括:1)人工智能与地理问题相结合的空间智能理论、方法与技术;2)多源实时对地观测数据和社会感知大数据,准确描述城市空间自然、人文要素和区域系统的分布格局、变化过程;3)探索地理空间智能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术,研究数据驱动的地理知识与规律的自动提取和发现,推动地理事件与现象的可解释性因果分析。

四、导师队伍

1、校内导师
本方向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人。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导资格8人,有行业经历教师人数占比达到50%,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导资格,年龄结构合理。

2、代表性行业导师(部分)
行业导师来自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腾讯、华为、小库科技,以及各大建设设计院等多家行业领军型企事业单位。

五、培养模式

(1)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业务上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践主要在实践基地或实习(工作)单位完成,学位论文研究一般应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并同时进行。
(2)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学校与企(行)业合作的方式。学院、学位点和导师积极开展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与企(行)业建立多样化的合作关系,引导企(行)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指导研究生研究和解决企(行)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促进人才培养与企(行)业用人需求的精准衔接。
(3)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校内双导师+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学生必须有两位校内跨专业的导师同时指导,一位是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系导师,一位为建筑或规划专业的导师,从而贯彻交叉学科的落实和实现过程。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指导。校外导师由从企(行)业聘请的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主要结合实践需求为研究生提供课题方向建议及实践能力培养,协助校内导师做好其他方面的培养指导工作。
(4)学院、学位点在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综合考核、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等关键环节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并起到监控的作用。

报考要求
除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外,其他考生须在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