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信息] 2024艺术学招生目录

[复制链接]
查看339 | 回复0 | 2024-1-29 15: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深大考研 于 2024-1-29 15:56 编辑

艺术学基本信息
专业

130100


专业名称

艺术学


学制

3年


学位类型

学术学位


学院名称

125 艺术学部


招生人数

23


联系人

刘老师


联系电话

0755-26533072


电子信箱

lycsysu@szu.edu.cn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01
艺术理论
李新风,钟雅琴,温雯,莫沉
02
艺术史
周建新,胡鹏林,李丹舟,徐天基
03
艺术管理
李凤亮,张振鹏,宗祖盼,车达
04
美术与书法研究
赵辉,肖芳凯,孔蓓,刘天明,周举,吴熙,吴坚旭
05
音乐与舞蹈研究
刘琨,王璐璐,李琼,樊兴华,黄戈,桂兰岚,何好,杨婷,姚江,陈洋,李宁,郭昳欧,杨梦春,康乐,张又丹
06
戏剧与影视研究
王婷,陈昕瑜,尹迪,陈仕国,张庆,刘一辰,汪悦婷,赵永恒,于歌子,卢翮,张华麟

专业介绍130100艺术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130100  专业名称:艺术学  学制:三年  所授学位:艺术学硕士

一、培养目标: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年轻一代;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运用外语进行专业书刊的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掌握本门学科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艺术教学或艺术产业实操、文化产业管理的能力;了解本门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实事求是、严谨务实。
3.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艺术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全面发展的艺术学术研究和宽泛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并能与时俱进,积极投入我国当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操型研究生。通过培养方案的实施,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与科学创新能力。
4.依托深圳文化产业实践,培养艺术与文化管理、传承、创新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方法训练和实践操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修养,熟悉国内外文化政策与法律,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职业触觉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文化艺术企业或行业组织,以及高等院校从事管理、策划、营销、投资和研究等工作。
二、学科方向:
1.艺术理论
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基础理论、艺术文化创新。立足艺术理论研究前沿,关注全球艺术文化创新实践,以艺术理论为“体”、艺术文化创新为“用”,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相互检验相互促进方面形成鲜明特色。主要优势在于学科方向集中,学科带头人发表诸多艺术理论原创性成果,学术团队骨干成员成果丰硕,对艺术发展和艺术文化创新起到重要的理论引导和支撑作用。
2.艺术史
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史、传统艺术保护与活化。着重研究中国艺术史,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当代语境下的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上具有特色,在客家文化艺术、岭南文化艺术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等研究领域具有优势。
3.艺术管理
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管理理论、新兴文化业态。立足于艺术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科技与文化创意赋能的艺术事业、艺术产业、艺术市场、艺术组织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方面特色鲜明。主要优势在于依托深圳发达的文化产业,突出艺术学、管理学、文化学的整合,形成具有系统性和前沿性的跨学科成果,有力支撑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和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
4.美术与书法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版画与数字图像应用、油画艺术语言与创作、中国画创作、书法理论与创作。本方向立足深圳经济特区,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坚持学科与专业并重,强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素质教育,实施创作、教学、科研紧密衔接与转化计划,实现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有效拓展。本方向积极培养基础美术与书法教育或高等美术与书法教育的工作者,艺术机构的美术与书法创作人才等,毕业后能成为美术与书法教学团队中的骨干教师,并积极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书法建设事业。
5.音乐与舞蹈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音乐与舞蹈,旨在对音乐、舞蹈艺术本体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通过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掌握对音乐、舞蹈艺术本体和艺术现象的研究方法。以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具有较高层面的艺术思维和知性理念,具有创新性、开拓性、时代性的艺术研究能力。
6.戏剧与影视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戏剧影视表演研究、语言传播与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戏剧戏曲学研究。立足“双区”戏剧影视发展建设,聚焦戏剧影视理论研究的重大攻关问题,努力构建戏剧影视文化产业链,培养适应新时代城市戏剧影视事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戏剧影视人才。已形成晚清戏曲、民国话剧研究等戏剧戏曲特色研究;注重本土戏剧理论和戏剧疗愈等戏剧影视表演研究;在融媒体语言传播及语言文化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培养能适应新文科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戏剧影视人才。
三、教师队伍(部分):
李凤亮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深圳市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暨南大学文学博士,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后,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学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设计与艺术联盟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其中西方小说诗学研究、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文化科技融合与新兴文化业态研究具有开拓性贡献。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近30部(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编制国家文化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园区等文化发展、产业园区及项目规划数十项。
周建新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艺术科学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和结题鉴定专家,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广东省文化产业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深圳大学荔园领军学者,深圳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文科分委员会主任,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中山大学法学(人类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中央”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中外文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服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文化智库联盟常务理事。受聘为深圳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制度创新与文化产业方向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文化(客家)和文化产业,是该领域的新生代领军学者。主持国家课题4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省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客家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动荡的围龙屋》《深圳文化创新研究》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教学成果奖、教育部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省级科研奖励 10项,多次获得深圳大学科研工作突出贡献奖,多篇咨政报告获得领导肯定性批示。

李新风(笔名李心峰) 1958年生,吉林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广西师大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北京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文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分别于1992-1993年、1999-2000年赴日本京都大学美学美术史研究室,以日本近现代美学艺术学研究为主题做访问学者。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18ZD003)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一般艺术学、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日本美学艺术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出版专著《元艺术学》《现代艺术学导论》《日本四大美学家》等多种。主编《国外现代艺术学新视界》《艺术类型学》《艺术类型学资料选编》(与陆梅林共同主编)《中华艺术通史•夏商周卷》《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艺术学核心素养》等。合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学概论新编》《美学概论》《现代美学原理》《中国先进文化论》等20余部;论文集《艺术学论集》《开放的艺术》《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艺术生产论的视野与射程》等;译著有《鲁迅》(独译,[日]竹内好著)、《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主译,[日]今道友信著)《美学的方法》(主译,[日]今道友信)等,发表学术论文、文化艺术评论300余篇。


张振鹏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文化智库联盟理事、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理事,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主要从事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4项,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各类项目20多项;专著《文化创意+农业融合发展》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励20多项,科研成果入选《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
胡鹏林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武汉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深圳市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艺术美学、文化产业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1项以及省部级项目2项。在《文艺研究》《戏剧》《戏剧艺术》《学术研究》《艺术评论》等CS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艺术美学》《残酷戏剧与身体美学》《文学现代性》等3部。此外,主持和参与文化产业咨询项目数十项,涉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产业园区策划、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研究、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文体设施规划与运营等领域。
黄永健 男,1963年出生,安徽肥东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博士,深圳大学教授(三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当代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创始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长期从事艺术学理论、诗学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及美学理论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在《文艺研究》《艺术百家》《文化艺术研究》《民族艺术研究》《诗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70多篇,专著《中外散文诗比较研究》2013年入选“高校社科文库”、《艺术文化学》入选“艺术学教育丛书”、《艺术文化学导论》入选“十二五艺术设计类国家规划教材”和“十四五艺术门类国家规划教材”、《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入选“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六辑)”。
温雯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项目发展部主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文化科技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深圳大学荔园优秀青年,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理事。主要从事文创产业、创客文化和场景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出版著作Creative Economy and Culture:Challenges, Changes and Futures for the Creative Industries(合著)和《创客文化研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文艺理论研究》等SSCI、CSSCI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系列论文获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钟雅琴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特聘研究员。文艺学博士、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圳市南山区“领航人才”。深圳大学“荔园优青”学者,深圳大学新锐研究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城市文化、跨媒介与数字艺术。围绕上述研究领域在《文艺研究》《学术研究》《文艺争鸣》《人文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发表中英文会议论文10余篇,连续10余年撰写《中国经济特区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持科研项目6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和省部级项目2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4部。

宗祖盼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信息出版部主任、硕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访问学者,深圳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荔园优青”)、新锐研究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产业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文化产业、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研究专长为文化产业发生理论、文化科技融合、新兴文化业态等。著有《文化产业发生论》(独著)、《跨界融合与文化创新》(合著),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50余篇。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市级课题5项。主持或参与制定政府和园区文化产业规划、咨询项目多项。
陈向兵 艺术学硕士,现任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主任兼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院长、深圳大学美术馆馆长。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理事,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为广东省画院签约画家,深圳画院签约画家。曾获2018年 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学术奖;2017年 油画《草木生》获第13届广东省艺术节银奖;2015年 油画《原野》获首届广东省高校美术作品学院奖双年展二等奖;2014年 油画《天边的云》获第12届广东省艺术节金奖;2014年 油画《溪山清远》获庆祝建国65周年广东省美展优秀奖;2013年 油画《我们和世界没有距离》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油画展优秀作品奖;2012年 油画《边城》获首届全国中青年油画展优秀作品奖;2012年 油画作品《秋歌》获广东青年美术大展银奖;2012年 油画作品《伤城》获首届广东省高校油画作品学院展二等奖;2011年 获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优秀指导教师奖;2009年 论文获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优秀奖;2007年 论文获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作品曾入选:第11届、12届全国美展、第4届全国青年美展、第5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鼎新华南:吾土吾民油画展、文脉传薪: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异境•融合:中加艺术家作品联展、中韩艺术交流展、中俄青年油画展 、“重庆立场”中国当代艺术大展等国家级展览十余次。曾出版学术著作:《另一面: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文化与政治》《艺术现场:当代深圳的视觉图像与叙事》等。
钟曦 现任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主任、教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中国“鲁迅版画奖”获得者。作品曾获“第17、19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第15届全国版画展”金奖,“第12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等。出版个人专集:《追逐理念》、《图式与背景》、《图像记录》、《视域之外》等多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等收藏。
隋丞 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学术秘书、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秘书长、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网主编、《中国版画》杂志执行副主编、西安美术学院图像研究所研究员。隋丞教授曾获中国鲁迅版画奖,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版画全集》。在艺术教育上有“知识作为一种方法”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种当代艺术教育的新方法、新体系。隋丞教授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做了许多推进工作,出版了《问题与方法》批评专著。策划和主持了系列艺术展,对艺术和大众之间的连接与美术馆进行了深度合作。
赵辉 文学(书法方向)博士。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特聘研究员,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学校美育专家库专家,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主要从事书法理论与创作研究。
吴坚旭 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深圳述古堂美术馆顾问,主要从事中国画的创作、研究和教学。曾由《美术观察》2007年11期和2012年10期 “本期名家”栏目重点介绍,《美术观察》2017年5期“心路”栏目介绍。

琨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深圳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音乐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艺术类咨询专家、深圳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基地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及音乐作品获多个国家级奖项;主持完成省、市级以上课题10余项;长期担任各种大型音乐会导演;独立编著出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研究》等专著多部。


王璐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音乐舞蹈硕士学科带头人,德国维尔茨堡国立音乐学院博士,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B类人才,南山区领航人才,深圳市优秀教师。曾在德国莱茵河歌剧院、韩国首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上海音乐厅等多个知名音乐厅举办音乐会,世界首演手风琴协奏曲《突然停止I》、大型芭蕾舞剧音乐《深空》。主持省市级、校级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CSSCI刊物论文7篇。在中国唱片(深圳)有限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发行手风琴专辑《对话缪斯》《芭蕾探戈》《幻想曲与快板》,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教材《巴扬自由低音手风琴教程》。


张又丹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特聘专家,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广东省“优秀南粤教师”,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深圳市“优秀教师”。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深圳大学教学最高荣誉奖“校长教学奖”“腾讯良师奖”等专业、教学奖25项;获国内外钢琴专业比赛优秀指导奖145项;指导学生在国内外钢琴专业比赛中获奖545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完成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1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马克•巴蒂耶(Marc Battier)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音乐舞蹈学院音乐系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曲家;巴黎索邦大学音乐学系“音乐学和新技术”教授。曾受到来自法国、美国、中国、日本的作曲委约。2014年获得中央音乐学院颁发的“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杰出贡献奖”。以法文和英文出版若干著作和文章(出版单位包括中央音乐学院,MIT Press,Organised Sound,Computer Music Journal,Leonardo Music Journal)。《组织化的音响》(Organised Sound,剑桥大学出版社)编委会成员,《马来西亚音乐杂志》(Malaysia Journal of Music)编委会成员。


王婷 国际新闻学博士、教授、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公派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曾长期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和中央电视台,担任中央电视台《对话》、《大家》等栏目主持人,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节目主持一等奖。现任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影视传媒专委会监事、广东省高校戏剧影视本科教指委副主任、广东省首批高校美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理事、深圳市文联影视家协会副主席。先后担任深圳大学艺术系副主任、传播学院副院长、艺术学部副主任兼戏剧影视学院院长。主持各类课题近20项,出版《面对媒体的策略——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实务》、《电视谈话节目创作散论》等著作4部;在《现代传播》、《艺术评论》、《电视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相继获得中国电视星光奖文艺论文奖、中国金鹰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奖、广东省社科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北京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广东省教育厅高校“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等。
  
王维斌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疗愈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校园戏剧节”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田汉戏剧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专家顾问,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联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深圳市南山区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深圳市南山区戏剧家协会主席,深圳“南山戏剧节”策划、总导演,深圳育才教育集团校外脑库专家。自1996年以来主持国家、省级、市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共8项,横向科研30项,导、表演戏剧作品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戏剧文化奖导演金奖,群星奖导演金奖,曹禺戏剧奖导、表演金奖,广东省戏剧花会表演金奖等40余项。主要作品:话剧《突围1978》、《深圳靓汤》、《我不认识你》、《蓝天中的蒲公英》《他是一名义工》《窗外有片红树林》《逐日百年》《烈火中永生》《不伦不类》《早茶》《非常男女》《名记》等。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导表演理论与实践;城市戏剧人才培养研究;戏剧治疗;浸入式戏剧;中小学戏剧美育教育,大众应用剧场实践与开发。开设课程:戏剧影视表演基础;多幕剧排练;导演基础;经典影视作品赏析;台词;戏剧疗愈法;戏剧治疗与认识自我(大学精品通识课);实验戏剧与自我表现(大学精品通识课);心理剧(大学专业选修)。


吴熙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表演系主任。自1997年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以来,一直从事戏剧教育和创作工作,有25年的独立执教、执导经验。曾与国内外多个艺术团体合作,作品曾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澳门、香港、台北、东京、新加坡、哥本哈根、阿维尼翁等地数十个城市演出,至今已执导公演戏剧作品四十余台。近年主要作品:话剧《六根不宁》,担任编剧(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2018年“华艺节”委约作品,开幕演出);舞台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担任导演(2018年,上海染空间出品,保利院线全国巡演);音乐剧《聊斋》,担任编剧(首届“演艺大世界 - 2019上海国际音乐剧节”演出);话剧《寻方》,担任编导,(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出品,参加2019年阿维尼翁戏剧节);话剧《玩偶之家》,担任导演(2019年,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出品);话剧《脑蒸发》,担任编导(2019年,上海染空间出品);话剧《可兰街夫妇》,担任导演(2022年,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出品)。


陈昕瑜 深圳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播音主持系系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先后执教于重庆大学、深圳大学,主讲播音语言表达、语音与发声、公共演讲、新闻评论、影视评论等课程,多次获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及"腾讯优秀教师""深圳大学百篇优秀论文指导老师"深圳大学优秀本科教师""深圳大学优秀教研成果"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口语传播与播音主持业务、影视文化与视觉传播,主持省级课题4项,著有《播音技艺:理论与实践》,在《新闻记者》、《新闻界》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指导学生参加朗诵、演讲、大学生广告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全国奖5项、省级奖30余项。


尹迪  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表演系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深圳戏剧家协会理事。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与戏剧创作研究,研究专长为西方戏剧史、西方前沿戏剧理论等。在《戏剧艺术》、《当代电影》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

四、教学资源:


深圳大学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11年设立,2012年首批硕士研究生入学,通过11年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学科方向,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本学科点拥有整合全校跨学科师资、联合校内外办学力量、凝聚中外学术资源的优势,主要依托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形成了独特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平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是深圳大学首个跨学院、多学科的文科高水平研究机构,获得了“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首批重点智库”“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文化产业和新媒体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深圳市文化产业研究、教学与培训基地”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自主设置了“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意经济”二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参与申报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方向)获批,与暨南大学文学院、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目前,深圳大学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在学科评估中取得较好成绩,本学科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发布的2023年中国学科评级结果中,深圳大学艺术学(原艺术学理论)学科位居全国第5。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深圳大学艺术学(原艺术学理论)学科首次进入前10%,位居全国第4名。本学科点还与腾讯集团、字节跳动、环球数码、深圳华侨城等企业建立了交流、培训等产学研合作关系,聘请25位业界精英为实践导师,教学资源丰富。


(一)优势与特点
1.团队优势:我国文艺美学开创者胡经之先生是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的开拓者,为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本学科点拥有一支在艺术理论、艺术管理学、艺术人类学、文化产业研究等跨学科领域具有丰富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队伍。其中,学科带头人李凤亮教授是第一届和第二届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评审专家,李新风教授是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周建新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和全国艺术科学专家。本学位点拥有一支高层次、国际化、年轻化、精干化、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队伍。此外,本学位点聘请25位业界精英为实践导师。
2.平台优势:本学位点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与科研实力,所依托的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是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文化产业和新媒体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省首批重点智库、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在同类学术机构评选中,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连续两年名列全国前列。本学科点形成了以艺术文化创新发展和应用研究为鲜明特色的科研平台集群优势。
3.区位优势:深圳大学地处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拥有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三区叠加优势的国家改革开放窗口城市,深圳的文化艺术事业、文化新兴业态领先潮流。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本学科点围绕国家和地区文化建设重大需求,系统研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力求建设成立足湾区、服务广东、辐射全国的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型智库和艺术理论学科高地。本学科点还与腾讯集团、字节跳动、环球数码、深圳华侨城等企业建立了交流、培训等产学研合作关系,实践教学资源丰富。

(二)国内外影响
1.学术研究。目前主持或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30项,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深圳市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著作70多部,在SSCI、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1200多篇。打造了“文化科技创新论坛”(CTIS)、《文化科技蓝皮书》、中国城市创意指数(CCCI)等学术品牌。
2.人才培养。有多位毕业生后先后被北京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重点高校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直接就业的毕业生正成长为文化艺术管理领域骨干。同时,本学科点依托单位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方向)、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意经济二级学科博士点,与暨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培养“文艺学”博士生,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创意经济与媒体科技”“数字媒体与创意产业”专业博士生,并依托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和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制度创新与文化产业”方向博士后。
3.社会服务。本学科点积极参与中央及地方文化发展战略制定,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多项政策咨询报告获各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本学科点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打造“文化产业科研创新平台”,承担国家十三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等重要文化政策的编制,连续成功承办12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分会场活动,并积极推动深圳加入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WCCF),成为“世界文化俱乐部”的一员。本学科点是首届艺术学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单位、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专家指导委员会单位、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单位、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全国文化智库联盟发起单位。

五、奖助体系:   


可参考深圳大学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设立“艺术学研究奖学金”,用于奖励研究生发表优秀学术成果。

六、培养特色:
依托深圳文化产业实践,培养艺术与文化管理、传承、创新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方法训练和实践操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修养,熟悉国内外文化政策与法律,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职业触觉和突出的实践能力

七、就业方向:
通过三年学习,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文化艺术企业或行业组织,以及高等院校从事管理、策划、营销、投资和研究等工作。

八、以往生源情况:
截止至2023年6月,本专业已经招收了12届11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报考要求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和较强的理论研究兴趣,关注艺术和文化产业前沿问题,具有从事本专业实务与研究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技能,身心健康。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除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外,其他考生须在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