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信息] 2022土木工程招生目录

[复制链接]
查看26 | 回复0 | 2024-1-30 16: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木工程基本信息专业

085901


专业名称

土木工程


学制

3年


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学院名称

111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招生人数

20


联系人

张老师


联系电话

0755-26539343


电子信箱

xzhang@szu.edu.cn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01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
郭仁忠,黄正东,邬国锋,张德津,涂伟,王伟玺,贺彪,赵志刚,李晓明,石铁柱,胡忠文,夏吉喆,汪驰升,张星,马丁,蒯希,陆旻,陈智鹏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本方向学位点是土木工程领域的交叉学科方向,侧重于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本方向立足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需求,培养测绘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城市发展基本理论、技术和工程实践方法的专业人才,能够从事智慧城市、互联网等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本方向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与所属土木工程中工程管理、BIM等专业领域结合紧密。
本方向依托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构建了综合实力雄厚、人才梯队合理、科学研究突出的教学科研团队,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工程化应用人才。本方向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术带头人具有丰富的博士生培养经验,团队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等各级纵向项目60余项;获多项国家、省部及行业奖等科技奖项。此外,本方向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头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了人才共有、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联合培养体制。
一、专业背景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方向立足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需求,以测绘科学与技术为核心,融合土木工程、数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及城市科学等学科,培养具备工程测量、动态感知、三维空间建模、时空大数据分析、城市空间优化利用等领域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和工程实践方法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可从事面向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维护、自然资源管理、空间信息智能服务等提供重要支撑。
二、培养目标
面向世界级湾区城市群与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以测绘科学与技术为核心,融合土木工程、数学、计算机、信息与城市科学等学科,培养复合型工程化应用人才,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具备开展实务研发、技术交流的能力,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方向
方向培养方向为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包含以下研究内容:
1)测量工程
主要包括:(1)动态精密工程测量;(2)卫星大地测量;(3)室内外高精度定位与导航。
2)地理信息工程
主要包括:(1)泛地图学理论与方法;(2)地理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3)时空信息平台技术与工程。
3)时空大数据工程
主要包括:(1)物联网与城市立体感知理论与方法;(2)自然资源遥感与建模;(3)城市大数据分析与计算。
四、导师队伍
1、校内导师
本方向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7人。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导资格6人,有行业经历教师人数占比达到50%,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导资格,年龄结构合理。
2、代表性行业导师(部分)
已与深圳市建设综合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等多家行业领军型企事业单位建立应用合作与联合培养的伙伴关系,并聘请以上单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校外的行业导师。
五、培养模式
(1)本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校内导师负责、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校内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指导。校外导师由相关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协助校内导师做好其他方面的培养指导工作。学院学位点在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综合考核、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等关键环节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并进行监控。
(2)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业务上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践主要在校外企事业单位完成,学位论文研究一般应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并同时进行。
(3)本方向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深圳大学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方式。学院、学位点和导师要积极开展产教融合联合培养,校外导师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指导研究生研究和解决行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用人需求的精准衔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