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工作有序顺利进行,根据《东北财经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办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 第二条坚持科学选拔原则。积极探索并遵循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规律,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测评方式方法,确保复试与录取的科学性。 第三条坚持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原则。 第四条 坚持全面考查,分类选拔,重点突出。在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专业学位考生侧重对综合实践素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考核。 第五条 坚持客观评价原则。专业素质考核成绩应量化,综合素质考核成绩也应有较明确的等次。 第六条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七条 学院成立复试工作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复试工作小组的职责包括: (一)组织成立学科(专业)复试小组。根据学院各学科特点,成立一个或若干个不少于5名专家和一名秘书在内的复试小组,复试小组设组长一名。复试小组组长负责本组的复试工作,秘书负责复试过程的协调、记录等有关事宜。 (二)依据本实施办法研究制定符合学院各学科特点的复试标准和实施细则。 (三)具体组织复试工作,确定复试结果。 (四)对复试过程中的考生异议做出必要的解释。 (五)制定复试小组工作规范。复试小组负责确定考生综合情况考核的具体内容、评分标准和复试程序,并具体组织实施。复试小组成员必须现场独立评分,在评分前可召开复试小组会议,研究对考生的测评意见。 第三章复试 第八条 复试的具体工作听从研究生院统一安排协调,学院具体组织实施。 第九条 复试安排及内容: 复试工作于3月下旬启动,具体时间将根据工作安排及时调整。 复试形式采取现场复试与网络远程复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复试内容包括专业水平测试、外语水平测试和综合情况考核。 同等学力考生应加试两门涵盖所报考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初试未考思想政治科目的部分专业,还需在复试时测试政治理论。 第十条 复试具体要求: (一)专业水平测试。主要考核考生专业水平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分为100分。 专业水平测试成绩占复试总成绩的比例为55%。 (二)外语水平测试。主要考核外语能力,包括听力和口语,满分为100分(其中听力占80%,口语占20%)。 外语水平测试成绩占复试总成绩的比例为25%。 (三)综合情况考核。主要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术能力、科研潜质、创新精神等,满分为100分。 综合情况考核成绩占复试总成绩的比例为20%。 (四)同等学力加试或政治理论测试工作由学院复试工作小组负责。 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至少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 政治理论测试采取面试形式,考核内容为开放性、综合性能力型试题。成绩计入复试成绩,占综合情况考核成绩的50%。政治理论满分100分,60分及格,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五)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根据现场复试或网络远程复试分别采取不同形式。 1.现场复试:专业水平测试和外语水平测试中的听力测试将采取笔试形式,综合情况考核和外语水平测试中的口语测试将采取面试形式。 现场复试的专业水平笔试及外语听力笔试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面试考核由研究生院统一协调,学院具体组织实施。 2.网络远程复试:专业水平测试、外语水平测试和综合情况考核均采取面试形式。 网络远程复试由研究生院统一协调,学院具体组织实施。 (六)复试成绩计算。每项考核内容均采取百分制打分,并按照相应公式计算复试成绩。 现场复试计算公式:复试成绩=专业水平测试成绩×0.55+听力水平测试成绩×0.2+口语水平测试成绩×0.05+综合情况考核成绩×0.2。 网络远程计算公式:复试成绩=专业水平测试成绩×0.55+外语水平测试成绩(含听力和口语)×0.25+综合情况考核成绩×0.2。 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第十一条 破格与加分政策: (一)根据教育部规定,我校合格生源(含调剂生源)充足的招生专业原则上不进行破格复试。确需破格复试的专业,须经学校研究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组织破格复试工作。 (二)学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研究生考试的加分政策。 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达到报考条件后,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纳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招录的,不再享受退役大学生士兵初试加分政策。 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5分。 第十二条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是保证入学新生质量的重要工作环节,主要考核考生的现实表现,内容包括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和诚实守信等方面。 所有考生参加复试时须向学院提交《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表》。 对于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第四章调剂 第十三条 调剂基本条件: (一)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二)初试成绩(含加分,下同)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线)。 (三)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四)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相同。 (五)第一志愿报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在满足调入专业报考条件且初试成绩同时符合调出专业和调入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申请相互调剂,但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考生也不得调入以上专业。 第十四条 调剂遴选规则: (一)初试成绩须达到调入专业的国家线。 (二)第一志愿专业与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 (三)报考专业初试统考科目难度不能低于调入专业初试统考科目难度,外语语种应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要求。 (四)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在综合考虑调剂专业的学科特点、培养标准、考核要求以及考生专业水平和学术背景等因素基础上,依据初试成绩择优选择接受调剂申请。 第十五条 调剂具体流程: (一)研究生院在网站发布通知,公布接受调剂的专业以及调剂要求。 (二)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全国硕士生招生复试调剂服务系统”完成调剂信息填报。 (三)研究生院对申请调剂考生进行审核,并在“调剂服务系统”向调剂考生发放复试通知。 (四)申请调剂考生在收到复试通知后,在规定时间内登录“调剂服务系统”中点击确认同意复试。 所有考生必须通过教育部指定的“全国硕士生招生复试调剂服务系统”进行调剂。调剂工作由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并统一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章录取 第十六条 复试录取依据考生的总成绩高低确定。 考生总成绩包括两部分:即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其中初试成绩(初试总分折成百分制)占总成绩的权重系数为70%,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系数为30%。 总成绩计算公式: 总成绩=初试成绩(初试总分折成百分制)×70%+复试成绩×30% 第十七条 研究生院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在研究生院网站及辽宁“阳光校园”平台公示,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 第十八条 对推荐免试生按以下要求进行录取资格复审。 (一)完成本科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及实践环节(含毕业论文或实习)的学分要求。 (二)毕业论文或实习成绩应在“良”及以上。 (三)取得推荐免试资格后,本科必修、限选及公选课程不得出现不及格现象。 (四)自取得推荐免试资格至资格复审期间未受过任何处分。 (五)确认推免生是否主动放弃录取资格。 未通过复审者,取消录取资格。最终录取名单及新生学籍注册均以上报平台的备案信息为准。未经公示及平台备案的考生,一律不得录取,不予学籍注册。 第十九条 拟录取为定向就业的考生,应当在被录取前与学校、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其中须包含准确的定向就业单位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单位所在地、单位行业、单位性质与单位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等信息。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学校不承担责任。 第六章监督 第二十条 学院党委书记受校纪律检查委员会委托,负责我院研究生复试与录取工作的纪律、监察工作。 第二十一条 复试全过程须录音录像,记录的数字文件送交研究生院存档备查,所有复试所涉及考试材料、监控录像、影音资料等须保存至复试结束后一年。 第七章其他 第二十三条 学院安排专门人员对参加复试考生的准考证、二代身份证、学历证书、学生证、思想政治素质与品德考核表、各类学籍学历认证报告、成绩单等材料进行审核。 第二十四条 复试过程中,复试小组成员要认真填写《研究生复试成绩报告单》并签名。学院复试工作小组对复试小组的工作进行审核。 第二十五条 在复试期间有考试作弊、替考、传播复试内容等行为者,无论何时,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复试、录取等相应资格,后果由考生自负。考生须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 第二十六条 拟录取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体检报告和思想政治鉴定,体检不合格或思想政治鉴定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学校在复试期间提供体检服务,复试考生可自愿参加。 第二十七条研究生新生入学后,学院将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核查,必要时将对考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再次考核,对于不符合报考资格者或弄虚作假者,或考核不通过者将取消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