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爱好与职业选择不一致怎么办

[复制链接]
查看603 | 回复0 | 2021-5-6 10: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访《职来职往》节目优秀达人于洪泽
采访/刘子岸安菊整理/刘伟伟
  采访对象简介:
  于洪泽
  华图教育高级副总裁,中关村地区企业联合会教育培训协会会长,《职来职往》节目优秀达人。中央国家机关、地方公务员考试咨询辅导专家。长期致力于公务员考试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研究,擅长从未来目标出发找到职业通路。多年来,曾接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新周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数十家媒体的专访和访问,与清华、北大、复旦、南开、中大等全国各地知名大学交流讲座,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求业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生在专业与择业上发生错位,真正找到对口工作的同学比较少,个人的爱好和职业的选择也很难一致,您觉得这样的同学该怎么办呢?
  目前的就业形势确实很严峻,也存在着就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找到对口的工作有一定的困难。
  现代大学是专业性的,不是职业性的。所以大学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从爱好、专业来选择职业和从社会需求来选择职业是两个方向。前者是幸福的,但是很难实现。后者较为现实,实践性比较强。比如大四的同学,如果希望根据兴趣来选择职业的话,就需要考虑是继续深造,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还是努力去寻找一个和自己的兴趣相合的职业。如果同学只是在面临毕业的时候,想找一份工作,慢慢从工作中学习,并进一步提升自己,那么首选必然是择业。
  两者相较:由兴趣爱好来选,有利于为职业生涯增加动力;由目标来选,有利于为职业生涯确立方向。在这种状况下,有许多学生问我,我没有目标,怎样来确定一个目标呢?我会告诉他们,其实确定一个目标有很多方式,大概是有两个:一个是由起点出发,一个是由终点回溯。
  为了解释清楚由起点出发就是这样的,我举两个例子。比如我的文字能力比较强,又是学会计专业的,那么在选择职业时,我要么做文字工作,要么做财会工作;如果我喜爱并且比较擅长演讲,那么将来可以做老师,也可以做导游。这就是从爱好与个性特征出发,演化出所要从事的职业。
  但是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这条路径的实现都是有难度的。因为将兴趣爱好转化为技能再固化到职业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从起点出发的方式是很难实现的。
  那么,就可以采取从终点往回推的方式。这就是说,毕业之后先找一份工作,或者考公务员,这是服从社会的需要。你所从事的岗位也许和你的兴趣爱好并不相符,但是这就是你的职业。
 那么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就业错位现象呢?
  我个人认为,在目前中国的培养体系下,错位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这种就业错位现象的成因较为复杂,但总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的与主观的。
  客观方面,就是当今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具体到求学与就业领域,就反映出:大学不断开设各种看似热门的专业,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走到社会上,却不能满足社会与市场发展的要求。
  主观方面,是我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学生需要注意的是职业选择和企业的匹配度。如果能力很强,而身在一个实力不足的企业,那就不能获得足够的施展个人能力的空间。如果不能和企业保持协调的节奏,要么我强,企业弱,我去另谋出路;要么我弱,企业强,我被淘汰。所以,我们需要首先看到大势所在的方向。比如高科技行业的特点在于,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判断行业发展的态势。比如,诺基亚近几年来的由盛转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专业学习学到的有时是知识,有时是方法,有时则是理念。同学们要对自身做一个综合评价,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同时,还有不少大学生处在纠结中,到底是厚基础、宽口径,还是重就业、讲实用。实际上,这件事情很简单,有能力去学习就去学,没有深造能力的话,就去工作实践。就是说,要清楚大学的定位,不要一味地求大。在我国这种大的背景之下,我们只能说,这种错位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深层原因,只有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得到改善。
   很多同学觉得,未来不打算从事自己本科专业的工作,那规划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于老师您对此有何看法?
  首先,无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否从事本科专业的工作,制定个人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也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如果打算从事本科专业的工作,那么就会有一种惯性,相对顺理成章地一路走下来。如果不想从事本科专业的工作,那么就更加需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规划。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如果要改行的话,介入的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那么,我们就成了这个领域中的新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就非常多。这时,我们需要比原本在这行业中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对这个行业做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可以使我们的“外行之路”更加顺畅。
  对于准备考研的大二、大三学生来说,一面是复习备考,一面是未来职业发展,您认为他们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对职场生态做出切实可行的判断呢?
  澳大利亚的职业启蒙是在13岁,这时就是展开人生的起点之一了。他们的中学课程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实践。15岁时已经有职业感知了,高中时导入职业规划,大学就已经完全可以有一种职业判断。所以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已经有比较清晰的规划。中国的学生之所以大二、大三还在困惑,就是因为高中时一直都是应试导向。
  所以,我给大二、大三的学生的建议就是实习,早一步走出来。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才能明确将来的工作要求你学会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和我们的工作状态差不多。现在的员工都是知识性员工,要以团队为单位。这就要求我们组成学习小组,优势互补,团结合作。另外,还要有责任感和学习精神。
  大学生毕业面临很多选择,但近些年,考公务员和读研一直都是最热的,尤其是女生,更偏重考公务员,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其实最根本的是分出层次:考研和出国是为了未来做一份好的工作打基础,是增值;考公务员和找工作基于求职,是实践。我还是建议同学们从自身出发,清楚自己想要一份什么工作,这份工作需要哪些能力。这些能力是需要进一步学习,还是尽快实践来获得,对此大部分同学是迷茫的。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自然就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明确自己需要先实践,那么就可以先考公务员;如果认为需要先积累一些基础素养,那么就先考研。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了解自己目前最需要什么,自己的规划是怎样。
  当前,为什么有些人考上MBA之后,没有实现之前的预期呢?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考上只是增值。无论学历也好,学校也好,都是找到好工作的一个敲门砖。最重要的是要把企业、职业和行业系统起来。比如,现在很多人都是直接找到一个工作,就由所在公司判断工作好坏。其实这只是你发展的平台,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所以,要有一个大的、系统的观念,把握住这些就会发现,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以职业为先。因为企业的寿命是有限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是2~9年。
  有很多职场成功人士,他们没有制定过职业规划,但是他们一步步走的也很稳,很好,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呢?
  其实这些职场成功人士,也都是有一定的规划的。只是,对于他们而言,这种规划分为显性与隐性。我们之所以会对这个问题产生疑问,是因为许多时候,他们规划是隐性的。包括许多创业成功的人,他们首先都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行业有十分清晰的认识的,从而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可以这样讲,没有哪一个成功人士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做出如今的成绩的。
  在就业买方市场的环境下,您对准备考研或者正在考研的学子们在职业规划方面有些什么建议,怎样规划会对以后的成功择业比较有效呢?
  首先,是有一个评价和定位。要明确在职业生态中,属于哪一类人。有的是思考类的人,思考力强;有的是执行类的人,行动力强。然后做一个正确的选择。选择行业,选择企业,选择职业。可以选择一到两个去试错。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另外,还要考虑一些要素,比如报酬、能力、推荐自己的渠道。不同行业、职业的报酬是有规律的:公务员是完成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的,要兼顾公平,不产生经济绩效,报酬必然不会太高;而企业由于身处市场规律之中,企业员工就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报酬。
  想从事某方面的工作,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相关的能力。要学会在生存中提升能力。比如,将来想做市场销售方面的工作,首先最简单的就是要会卖东西。市场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产品价格、推广的渠道和促销。明确这些知识之后,就去实习。我认为,大学中就应该到社会上去实践。
  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推荐,这也是可以有多种渠道的。当然,投发简历是一种最常规最普遍的渠道。另外,还可以通过在校园中组织活动与校外企业等取得联系,从而争取一些实习或者工作机会。比如跨考、华图、新东方,包括一些知名企业在高校举办活动时,校园联系人就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与他们的领导取得联系,争取实习或者工作。大学生要勇于试错。因为就读期间还有这样的时间与精力,所以要抓住这些机会,多去尝试。
  最后,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我所给出的最主要的建议就是,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暑假先找一份实习工作,多做多想。只要踏踏实实地参加一些工作,就定会有自己的收获。曾经有一位同学,学计算机专业,但非常擅长写作,我就建议他尝试一下媒体工作。于是,我帮他联系了一家电台,他去实习之后,效果非常好。就是这样,在发掘自己与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您作为职场达人嘉宾参加“职来职往”,请问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选手是哪位?为什么?
  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有两位选手,这两位选手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中一位是给自己的定位太低,另一位是由于条件太好而选择不定。
  第一位选手在面试时,当被问到希望得到多少薪水时,他回答说:“我不在乎薪资,给多少都无所谓,有一口饭吃就可以。”当时,我既气又急:气的是这位选手给自己的定位太低了,大大低估了自己可以创造的价值;急的是,在这样的定位下,他何时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呢?我对他说,你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暂时还没有工作,你是来求职的,而不是来讨饭的。所以,我想告诉所有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定位太低。
  另外一位选手是一个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女生,她是特招为国家部委培养涉外人才的。她曾经在新华社实习过,实习结束之后,新华社要留下她,但是她觉得没有事业编,不是十分满意,所以放弃了。她在某著名财经节目也应聘成功了,但是因为专业不对口,亦不满意,最终放弃了。其实这位选手的能力是很强的,但是为什么在就业的过程也不是十分顺利呢?这就是因为在职业规划这一环节中没有做好,没有一定的系统性。
  总而言之,这两位选手各有自身的问题,但归根到底,问题都出在了职业规划中。所以,我希望各位大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理性地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
  最后,希望同学们了解一个大体的框架与趋势——职业、企业、行业的发展态势,建议大家在学习同时,多去从事相关的实践,最终在实践中选定适合自己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